對于那些即將踏入大學校園的高考生來說,金榜題名無疑是大喜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全新冒險即將開啟。滿懷憧憬的準大學生也可能陷入迷茫和困惑:該做哪些準備才能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不同于高中通常具有較為明確的目標,就像走在有清晰路標指引的“主干道”上,大學的道路四通八達,每一條岔路都通往截然不同的未來。大學不僅有豐富多彩的課程,還有講座、社團、學生組織、競賽、學術項目、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大學新生就像踏入充滿未知的復雜迷宮。
大學“迷宮”隱藏著多元選擇與隱性競爭,并沒有固定的標準走法。大學生需要在迷宮中不斷探索和抉擇,沿途收集地圖碎片和道具。畢業到達迷宮出口時,大學生可以用敲門磚兌換下一個旅程的入場券。迷宮的出口主要分為求職就業、國內讀研和出國留學三大類,也有靈活就業、自主創業、暫緩就業、參軍入伍、參加國家基層項目等出路。積極參加學術項目,手握結題證書和論文等敲門磚的大學生更有可能獲得碩士導師的青睞,有助于兌換攻讀研究生的高校入場券;專業競賽獲獎、校外實踐和單位實習經歷或許能為求職面試者錦上添花,助力進入理想的工作單位;合格的外語成績、與教授建立良好關系、境外交流經歷等則能為出國留學者增輝不少。
大學生要怎么做才能順利通關迷宮呢?
我們不妨先看看大學生在走出迷宮時的不同狀態。臨近畢業時,即使持有相似的大學文憑,大學生的狀態也千差萬別。有些大學生早已獲得大學或工作單位的錄取/錄用通知,但有些仍在迷茫選擇就業還是升學,甚至悔恨浪費了大學時光。其實早在大二暑假,大學生就逐漸分化出不同的發展軌跡。由博士論文研究成果凝結而成的書《金榜題名之后:大學生出路分化之謎》通過追蹤研究總結出兩類大學生:“目標掌控者”與“直覺依賴者”。目標掌控者會依據未來職業方向有策略地應對學業挑戰,較早意識到課外活動和人際關系對自己探索和實現目標的重要性,樂于向他人尋求幫助,從而盡早樹立發展目標,主動追求高要求、高回報的目標;直覺依賴者則試圖把精力投注在學習上,習慣獨立解決困難,與他人的互動程度較為有限,導致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履歷缺乏方向性,可能臨近畢業還未明確目標。
目標掌控者會想方設法更高效地上大學,有大學生在訪談中坦言,“專業知識給不了你對自我和這個社會的認識,這個是‘內功心法’,而不應該落實到招式。”他們會通過與班主任、導師、學長的交流提前了解自己就讀的專業到底分為哪幾個領域、能做什么事情,早在大一暑假就參加社會實踐,或大二就申請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確定未來方向。直覺依賴者可能選擇埋頭苦學,“很少去參加什么活動認識什么人,我想的就是怎么能不掛科”,并且看不起那些和任課老師套近乎的同學。相較于在大學“迷宮”中自行探索到暈頭轉向、全靠誤打誤撞的直覺依賴者,目標掌控者就是能快速收集好地圖碎片、提前掌握迷宮地圖的人。
那么,準大學生要怎么做才能成為目標掌控者,或者說直覺依賴者要怎樣轉變為目標掌控者?
在眾多學者的廣泛共識中,首屈一指的建議是“主動投入”,即主動投身校內外活動,積極結交師生朋友。在數字時代,準大學生可以運用網絡和AI,通過“陽光高考信息平臺”的“院校查詢”“專業查詢”功能、大學和學院的官網和社交平臺等,提前熟悉自己即將就讀的大學和專業:所處城市的特點、校園環境、食宿設施、教學資源、培養特色、深造路徑、就業情況……另外,準大學生還可以提前了解學術講座、社團招新、志愿服務、實習兼職等信息,以便入學后大膽嘗試多元領域,發展興趣、提升技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次,要想獲得心儀旅程的入場券,盡早找準價值方向是關鍵。選擇升學路徑的大學生也會走向工作,而獲得工作意義感的3個方面是地位保障與家庭責任、家國理想與社會價值、個體趣味與自我表達,這也是大學生就業的三大價值方向。價值方向不同的大學生會被指引至不同的出口:有的大學生意在謀求一份具有穩定收入或較高社會地位的工作,成立和維系家庭;有的則想考公務員、選調生或參與基層服務項目,不僅符合自身向上流動的考慮,也能滿足服務基層、回饋鄉土的精神追求;有的欲獲得財務和時間的雙重自由,成為“人生體驗者”。大學生要通過主動投入與“試錯”,才能逐漸認清自己的優劣勢,從而錨定價值方向。價值方向就像燈塔一樣,能夠指引大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確立實現目標的策略、驅動自己朝目標前進。
最后,準大學生要轉變對自身的認知,意識到入學初期的種種不適是正常且普遍的,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和自責。求助他人并非表明自己弱小,而是善用資源的體現。不如試著走出舒適區,廣泛接觸新觀念,擁抱新的社交圈子。
祝愿各位準大學生在大學迷宮的探險之旅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光明大道,不懼挑戰,不懈努力,不負青春。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