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基層光影更動人
——八一電影制片廠“為兵服務走基層”交流活動見聞
■李婭娟 蘇琦
“這幾張照片的角度很新穎,但是快門速度設置過低,導致主體模糊。”八一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八一廠)攝影師高澤安,在空軍某部的授課點評環節解開了攝影愛好者左寶林心中的困惑。
近年來,八一廠深入開展“為兵服務走基層”交流活動,累計下部隊放映、授課近千場次,為部隊輸送電影近百部。今年以來,他們已為空軍、陸軍、聯勤保障等部隊近200名新聞報道骨干授課,助力基層部隊文化建設。
一
6月的塞外草原細雨綿綿,空軍某部的訓練場上依然熱火朝天。
官兵刻苦訓練的英姿,成為八一廠為兵服務小分隊鏡頭里捕捉的鮮活素材。在小分隊隊員的指導下,基層文化骨干們認真研究起相機的各種拍攝技巧。為了拍好隊列訓練的場景,他們或蹲或站,反復嘗試調整角度,只為捕捉最整齊劃一的瞬間。
曝光、構圖、快門、角度,攝影培訓課上的內容變成了現實具體的影像。“面對面、手把手,基層需要什么,我們就帶教什么。”為兵服務小分隊隊員周強說。
空軍某部文化骨干與八一電影制片廠業務骨干交流新聞圖片拍攝經驗。(武嘉星 攝)
為了更好踐行“為強軍服務,為基層服務,為官兵服務”的使命職責,小分隊每次前往基層部隊授課前,都提前收集參加培訓人員的作品,針對部隊實際需求選定授課老師,明確授課內容,實地帶教、點評,讓新手入門,幫骨干提高。
二
作品《第一天》在2022年“強軍正當時”全國微電影大賽獲評優秀微電影獎項后,隊員查一鳴感到,和以往的展播不同,這次交流授課讓他第一次以觀眾的視角重新審視了作品。
在陸軍某部,查一鳴從“創意與構思”“呈現與完成”兩個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創作過程。一名新聞報道骨干聽后深有感觸地說:“你拍的這個故事不就是在講我和我的老班長嗎,你怎么全都知道?”說著眼眶泛紅,“可惜老班長已經退伍了,能把片子拷給我嗎?我想傳給他看看。”
新聞報道骨干的感觸引起了查一鳴的深思,“火熱的基層生活中,究竟還有多少被錯過的精彩?”隨即,他鼓勵大家換個視角講一講自己身邊的故事。
“戰友們有熱情、有想法,缺少的是技術,而我們有著能夠展現影片的多重技巧,卻缺少基層這么樸實無華,又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他們。”查一鳴說。
隊員武嘉星在交流中,和文化骨干們討論起短視頻創作的關鍵——“講給誰聽?”她分享了自己的一個觀察:“有時我們精心打磨的作品,卻因為忽略受眾定位,顯得節奏拖沓、重點模糊,最終失去了短視頻應有的吸引力。”她的話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大家不僅迅速理解了問題的關鍵,更主動剖析起自己過去的作品。一位同志拿出之前拍攝的人物短片說:“我們當時只想著拍‘專業’、拍‘全面’,結果戰友們反饋說,太長了、看不懂、看不進去。”
“那是不是我們的鏡頭太平了”“主角說的話太‘專業’,不夠打動人”“場景單一,缺乏變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問題被一個個提出來:應該如何調整敘事結構,如何設計更抓人的開場,如何捕捉人物生動的瞬間……靈感的火花在交流中迸發。
三
“我們還可以為基層官兵做點什么?”一直負責影像資料整理保存的邊彥帶著這樣的疑問走向基層。
戰訓一線資料豐富,為部隊存史的想法在邊彥腦海中不斷醞釀。在空軍某部的“夏北浩榮譽室”門口,正循環播放著紀錄片《奮勇作戰》。“這是我們八一廠拍的片子。我給你們換個高清修復版的。”接著,她如數家珍地講起軍事影視作品庫里的“寶貝”,并提議道:“我們有很多珍貴的影像資料,可以給大家借閱,咱們也可以共同盤活用好老資料的價值。”
八一電影制片廠青年業務骨干王琛為陸軍某部文化骨干演示短視頻制作。(蘇琦 攝)
聽到這一提議,部隊領導高興地握住邊彥的手說:“太好了,一定要讓場站的官兵都看到,這會讓思想教育課堂更加生動有效。”
“希望能夠與你們合作,架起資料互通的橋梁。”在雙方交流中,邊彥的想法得到部隊的支持。
一路行來,八一廠“為兵服務走基層”的隊員們最大的感受就是,光影鏡頭中,來自基層的大量精彩故事正在不斷被定格。回程列車上,隊員們熱烈地交流著心得體會。
改革重塑后的八一廠,有著充滿活力的年輕團隊。他們有從各大院校藝術專業入職的文職人員,有曾立志成為飛行員的攝影專業學生,有想當兵而成為“孔雀藍”的文職導演。隊員們表示:“走基層,對我們是一次圓夢,也是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們一定要努力成為一支兵味更濃的戰斗團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