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那高高山野坡地上的橘子基地又添層層嫩綠,橘子幼果掛滿枝頭,果子與綠葉相互映襯,點綴出一片綠色美景,盡顯綠意吐芳的盎然生機,層林盡染間,便是鑫達水果種植合作社的柑橘產業園。果園里,一位中年“果保姆”正在果樹下除草松地,他就是湖南臨武縣武水鎮玉屏村村民陳天發。
荒山拓綠開發果業
1974年出生的陳天發通過開車跑運輸,辦餐飲,撈到了創業致富的“第一桶金”。但是,老陳并沒有滿足,他利用剩余資本開發再生產,繼續在創業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陳天發經過多方考察,發現南強鎮香塘村有數百畝閑置荒山坡地。經過可行性論證,當地的氣候和土質適合發展柑橘產業。說干就干,2016年8月,陳天發注冊資金380萬元,成立了金達水果種植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在香塘村流轉荒山350畝,承包期30年,并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模式運行。
2016年冬天,陳天發在山野荒地上安營扎寨,喚醒了300多畝“沉睡”的荒山;纳缴,3臺挖掘機伸長鐵臂,加大油門,機聲隆隆,一塊塊新翻的梯田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經過3個多月的復墾,山坡荒地變成了沃土,等待著來年種上果苗。
2017年春天,新開挖的果園熱鬧起來。陳天發購回了沙田橘等優質水果苗,合作社的員工們在基地忙碌地種苗。新種上的300多株橘苗在微風中搖曳,為山坡披上了綠裝。
逆水行舟迎難而上
陳天發發展柑橘產業,猶如逆水行舟,飽經風霜,嘗盡了苦頭。有的年份,辛苦勞作一年,沉甸甸的果實卻被惡劣天氣毀于一旦;有的年份,果實壓枝,但受當地氣候影響,果實品質達不到市場消費要求,賣不上好價錢。面對產業發展中的不利因素,陳天發迎難而上,在困境中尋找發展良策。
經過多年種植沙糖橘的實踐表明,與臍橙相比,沙糖橘不適合當地氣候,影響高產,而臍橙有明顯的高產優勢。陳天發揚長避短、果斷改種,挖掉低產老樹,采用高位嫁接技術,嫁接優質臍橙品種“紐荷爾”。
陳天發在果業發展創業路上不畏艱難,砥礪前行。2020年冬,受極端冰雪天氣影響,100多畝掛滿果實的臍橙樹被凍壞。看著不可抗拒的天氣災害,合作社的其他4個股東打起了退堂鼓,要求退出。在創業發展的低谷中,陳天發從不氣餒。他籌措資金,將原來4個股東的股金分文不少地全額退還,自己則咬緊牙關,挺起胸膛,獨自撐起了300畝果園的經營。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果園
走進如今的柑橘園,科技元素隨處可見:2.5萬米滴灌管網如血脈般滋養著果林,5公里機耕道串聯起每個作業區。最引人注目的是陳天發辦公室墻上那幅數字化果園地圖——每棵果樹的生長數據都化作跳動的字節。
這位初中畢業的莊稼人,硬是靠啃下《柑橘病蟲害防治》等專業書籍,完成了向技術專家的蛻變。2019年果斷實施的品種改良工程中,他采用高位嫁接技術將傳統沙糖橘升級為“紐荷爾”臍橙,畝產提升40%。2023年引進的無人機植保系統,讓原本需要20人三天完成的噴藥作業,只需2天單人操作。
“這是我們在專家指導下設計的智能監測系統!标愄彀l指著樹干上掛著的傳感器介紹,“溫度、濕度、土壤墑情實時上傳,手機一點就能精準施肥!闭f著,他輕點屏幕啟動水肥一體化設備,細密的水霧頓時在園區升騰起彩虹。
聯農帶農共筑甜蜜事業
陳天發開發果園,惠澤眾多鄉親。在果園常規管理的剪枝、除草、施肥、摘果等具體勞務中,陳天發把周邊村的弱勢群體等剩余勞動力安排到果園上班。香塘村脫貧戶鄺順久、胡金國等20余名村民常年在果園務工,每月工資2400元,一年發放勞務工資50余萬元,合作社成了當地脫貧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搖錢樹”。
果園豐收,村民致富,陳天發在這茫茫山野間,唱響了一曲曲創業之歌。鑫達水果種植合作社果園結出的產品綠色環保,果品甜蜜,產品遠銷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果品供不應求。
2024年,他種植的“紐荷爾臍橙”“金秋沙糖橘”喜獲豐收,產值達200余萬元。陳天發的合作社被評為“臨武縣優秀農民合作社”“郴州市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黃柳蕓 蔣仁義)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