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快來看!鹽堿地里新“稻”路上好“豐”景

7月的龍江大地,鹽堿試驗田里的水稻陸續進入拔節期,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以下簡稱東北中心)于近日吹響了田間“體檢”集結號:20余名科研骨干組成專家團,穿梭在大慶市、齊齊哈爾市等地的試驗田中,每到一處,專家化身“田醫生”,從品種長勢到栽培管理細節逐一進行“把脈”。

東北中心專家與種植戶交流

“新秀”亮相:夯實種業芯片

走進東北中心齊齊哈爾試驗站的蘇打鹽堿地高產示范區,陣陣稻香迎面飄來。今年,水稻新品種“齊粳8號”在這里首次亮相。

“你能想到嗎?這里土壤的pH值在9.0至9.2之間,屬于中重度鹽堿地了,不適宜常規作物生長,但從現在的情況看,‘齊粳8號’長勢良好。”東北中心齊齊哈爾試驗站站長馬波告訴記者,這一品種在2024年通過審定,具有分蘗好、產量高、耐鹽堿、抗倒伏且香味濃郁等優良性狀,今年秋天示范區的產量有望達到每畝500公斤。

“這片水稻的分蘗數不錯,達到了設定的預期指標,接下來要注重加強病蟲害防控。”在大慶市林甸縣的耐鹽堿水稻試驗田中,“龍粳3048”長勢喜人,這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馬文東專門為這處中度鹽堿地選擇的適種品種,也是東北中心對“以種適地”理念的生動實踐。

水稻耐鹽堿性鑒定試驗田

馬文東介紹,這處鹽堿地往年種植的常規水稻品種畝產不足500公斤,今年種植的早熟高產水稻品種“龍粳3048”具有較好的耐鹽堿性,在正常地塊的畝產可以達到650公斤,在此處的產量預計能提升到每畝550公斤。

匿名考試:加速良種選育

在東北中心齊齊哈爾試驗站,記者發現了一處特殊的稻田,它四周的田埂處由水泥砌成,稻田中插著不同的編碼牌,中間生長的水稻在株高、顏色等方面也有諸多區別,明顯不是同一品種。

“這里正在對84份參試材料進行匿名考試,考察內容就是采用鹽堿池與盆栽相結合的方式,在pH值為9.0左右的鹽堿土中,集中考察水稻的耐鹽堿能力,其中通過考試的‘優秀學員’,未來有望助力更多鹽堿地變成‘米糧倉’。”馬波解釋說,這就是由東北中心齊齊哈爾試驗站承擔的黑龍江省水稻耐鹽堿性鑒定試驗,目的就是準確鑒定參試品種的耐鹽堿性,加快黑龍江省耐鹽堿水稻品種審定。

鹽堿地水稻種養結合試驗地塊

記者還在采訪中了解到,黑龍江省為了加快耐鹽堿水稻品種選育、審定及推廣的步伐,在2024年首次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試驗,并在省內新設9個耐鹽堿水稻品種區域試驗點,其中東北中心申報并承擔了7個試驗點的耐鹽堿水稻品種試驗工作。

創新模式:增進多方效益

向鹽堿地要產量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稻農增效益。今年,東北中心在安達市先源鄉友誼村學祥家庭農場的1000多畝水稻田中,創新性地引入“鹽堿地水稻種養結合、耐逆增效技術模式”,在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實現一地雙收。

這一模式聽來簡單,實際上是多項科技成果的集成。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所張喜娟研究員介紹,他們團隊為此處選種了耐鹽堿水稻新品種“龍稻327”,配套有機肥+微生物菌劑改土培肥增效技術、中微量元素與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配施防災減災、耐逆增產技術,同時進行水稻、小龍蝦種養結合,目的是為本地鹽堿地資源高效利用、生態循環與科技賦能提供參考。

專家團為鹽堿地水稻種植戶出謀劃策

“此次田間檢查不僅全面掌握了東北中心科研工作的實時進展,更通過跨團隊的現場交流與協作,形成‘互學互鑒、共同提升’的科研氛圍。”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東北中心主任盧淑雯在總結會上肯定了各團隊在試驗田精細化管理上的成績,更列出了下一階段的“攻堅清單”:攥緊“種子芯片”,培育既耐鹽堿又高產優質的“大品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踩準“產業鼓點”,推動學科布局與地方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拉長“效益鏈條”,助力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

據了解,東北中心運行3年來,因地制宜、分類改造,“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使鹽堿地糧食產能不斷提升,目前已選育推廣了21個耐鹽堿水稻品種,示范水田平均畝產由原來不到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累計示范面積超過1000萬畝。

記者:梁金池;攝影:趙璞

編輯:龐淼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