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豬即將出欄,又是很可觀的一筆收入。”近日,重慶市忠縣官壩鎮固國村,望著養殖場里肥嘟嘟的生豬,33歲的養殖戶周紀前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養殖生豬,周紀前曾走過許多彎路,靠著那股不服輸的勇氣以及專家團的悉心指導,終于迎來轉機。
這只是忠縣依靠專家人才積極探索破解鄉村產業發展瓶頸的樣本之一。
忠縣立足當地生豬、柑橘、筍竹等資源稟賦,主動掛帥、揭榜領題,創新推出“一鄉鎮一產業一組團”人才幫扶機制,精準對接10個試點鄉鎮特色產業需求,組建多個專家團隊下鄉,著力破解產業興盛和品牌崛起中出現的人才、技術、管理、銷售等瓶頸問題,助力農產品從“憑感覺”變為“定標準”,從“種得優”跨向“賣得好”,從“產業優勢”轉為“品牌價值”,推動忠縣農業高質量發展。
周紀前高興地算了一筆經濟賬:光是售出肥豬,收入就接近10萬元。
“以前,一頭母豬一次性產崽在七八頭左右。現在,通過新品種選育改良,母豬產崽數量可達10—20頭,豬崽質量也不錯。”周紀前說,生豬養殖風險較大,他也走過不少彎路,能夠堅持下來,離不開專家團的全程指導。
西南大學動物醫學院教授、執業獸醫師陳吉軒,因為經常在忠縣官壩鎮固國村奔走“問診”,被大家親切稱為“泥腿子”教授。作為專家團的市級顧問,陳吉軒經常幫助當地養殖戶科學引育豬種,指導科學飼養、疫病防控,致力于培養“鄉村養殖技術帶頭人”。
年輕好學的周紀前正是“鄉村養殖技術帶頭人”之一。在陳吉軒幫助下,他的養殖技術得到提升,對豬場的管理也更科學規范。“現在,母豬和肥豬基本上沒生過病。”周紀前說,空閑時他也會將學來的技術傳授給周邊養殖戶。
官壩鎮組織委員楊忠均介紹,官壩鎮是忠縣生豬養殖大鎮。近年來,生豬養殖產業面臨技術落后、疫病防控難度大等挑戰。為此,縣上搭建起人才幫扶平臺,組建了涵蓋畜牧獸醫、養殖技術等領域的10余名專家服務團隊,深入養殖場、養殖戶家中開展精準指導。
據介紹,針對生豬、糧油、柑橘、筍竹等產業具體發展現狀,忠縣與西南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新收錄“市—縣—鄉”專家人才433名,結合10個試點鄉鎮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組建10個專家服務團加1個專家“飛行團”,為農戶配備定制化“智囊團隊”,實現精準施策。同時,積極帶動本地人才成長,著力培育起一支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產業人才隊伍。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