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3日消息(記者楊雨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小麥條銹病一直是影響我國小麥穩產高產的一大難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一支肩負使命的科研團隊,他們十多年致力于攻克小麥條銹病這一世界性農業頑疾,每年為我國挽回糧食損失50多億公斤。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說,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科學家就發現了小麥條銹病的傳播規律。
康振生:11月、12月的時候,病原菌由山上向東就吹過來了,吹到比較暖和的地方進行越冬,到了3月、4月、5月的時候,病原菌隨著氣流又擴展到整個華北平原。它的傳播、侵染可以影響我們國家整個小麥生產區的糧食安全。
學界猜測,一種名為小檗的灌木植物是病菌變異的關鍵“中轉站”。從2010年開始,實驗室科研團隊向這一世界難題發起了挑戰。從青藏高原到黃土高原,科研人員們走進大山,找尋分布廣泛且零散的小檗樣本,實驗室教授趙杰說,這場野外調查堪稱萬里征程。在野外工作最艱險的時候,實驗室黨支部成立了“條銹病防控黨小組”。黨員先鋒隊員們一次次挺進人跡罕至的高山深谷,沖在樣本采集的最前線。截至目前,團隊累計采集小檗樣本4000多份,鑒定小檗種類40多個,然而,更大的挑戰還在實驗室內。
趙杰:它的種子在自然條件下萌發的概率是極低的,有可能十萬顆就萌發那么幾顆,它對溫濕度的條件非常苛刻。
為了獲得理想的實驗材料,科研人員進行了五十多批次的育種嘗試。
實驗室主任王曉杰教授:連續的挫折,或者連續這么多年沒有大的進展的時候,確實會在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壓力。
十多年堅持、上萬次實驗,團隊終于構建了完整的實驗證據鏈,科學證實了小檗正是條銹菌不斷變異的關鍵寄主。基于這一發現,他們創新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小麥條銹病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病菌變異速率。
康振生:應該把這件事情作為我們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需求整體結合起來,這才能真正體現一個黨員、一個黨支部在重大問題關鍵時候大家能夠團結一心,為著一個目標來發力。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