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小米YU7上市創下三分鐘大定20萬臺盛況,線上訂車是否已經成為現在主流的購車方式?相比于以往新車上市后,消費者到4S店看車、試乘試駕后,再談價、下單的模式,線上支付5000元定金鎖單后排產提車,能否真正省去中間環節?YU7爆火背后,與傳統汽車銷售模式最大的區別是什么?記者進行了調查。
現場探訪:環繞YU7的交付難題
7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關東店的小米汽車北京國貿銷售服務中心,展廳內4輛YU7都有消費者在體驗,銷售人員在做相應的介紹。不過試乘試駕并沒有想象中火爆,停車場內有多輛試駕車隨時可以選擇。
目前,小米汽車微信小程序上顯示,標準版YU7鎖單后最快59-62周交付。國貿小米汽車店銷售告訴記者,這個預估時間隨著小米汽車工廠二期投產有可能加快:“小米汽車今年年度交付目標是35萬臺,截止上半年交付15萬多臺,也就是說還有20萬臺的缺口需要下半年完成,所以交付會相應提速的。”
盡管銷售再三給吃“定心丸”,但是小米汽車的規則是定金5000元,鎖單以后不能退,最長只有7天猶豫期。下定時需要輸入購車人姓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交付中心等信息,一旦鎖單,不能轉不能退,便只能被動接受系統的交付時間。
多家媒體報道了小米YU7存在大量黃牛轉訂單的情況。在咸魚二手平臺上,甚至專門設置了“圍觀小米YU7”專區。記者聯系了號稱可以包上一手戶的賣家,對方提供了十余個10周左右的北京資源,收費23000。如果二手過戶便宜不少,收費7000-9000元。也就是說,變更一手信息的價值在15000元左右。
從三分鐘大定20萬輛的全網矚目,到五花八門的黃牛生意經,小米YU7上市后瞬間點燃汽車消費激情,一掃汽車此前汽車行業價格戰的緊張氛圍。
但是,大量訂單伴隨的交付難始終是小米與YU7需要邁過的坎。在中國汽車消費發展歷程中,熱銷車加價、加配置提車的情況也屢有發生,但是前提都是加快提車,一般消費者很難接受提車時間超過一個月(4-5周)。
在傳統車企的銷售模式中,終端都是依賴布局在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完成。車企會有專門的計劃與訂單部門,協調不同區域市場的訂單需求,其目標為:在車輛供小于求時,能夠讓區域高效匹配車輛資源,讓消費者能盡快提車;在車輛供大于求時,將車輛分配到更容易賣出的區域,促進終端銷售。小米汽車只有線上下單作為唯一途徑,按照付款順序排產,也是造成現在交付擁堵的原因之一。
破解交付難題:訂單與銷量間的關系
與小米YU7同一天舉辦發布會的,還有奇瑞風云A9L預售和沃爾沃XC60上市。奇瑞在第二天公布了風云A9L的訂單量為51971臺,并且在海報詳細說明這是自4月23日上海車展小訂開始,兩個多月累積的數據。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真實情況,汽車訂單不是一蹴而就的,意向購車用戶的累積需要一個過程。“三分鐘20萬臺”大定是基于小米汽車只有線上購車一種方式,消費者集中下單后生成的數據。
“三分鐘20萬臺”訂單在汽車行業是一個什么水平?如果去掉因為只有一個下訂路徑帶來的光環效應,再假設小米將所有產能集中在YU7在下半年全部交付,可以極限得到一個“半年20萬臺”的干貨。
特斯拉Model Y在2022年到2024年的全年銷量分別是45.5萬輛、45.64萬輛、48.03萬輛。兩者在價格區間上接近于直接競爭對手,且連續三年全年銷量在40萬輛以上的SUV只有Model Y。特斯拉微信小程序上顯示,Model Y現在的交付時間是1-3周。
同一天上市的沃爾沃XC60和小米YU7價格區間都在25萬—32萬元區間,不同的是,沃爾沃汽車是依托全國200多家經銷商的線下銷售模式。
沃爾沃汽車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于柯鑫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沃爾沃XC60自2008年首發以來,全球已經累積銷售260萬輛,也是中國市場最受歡迎的產品。這次湊巧和YU7同一天發布,我們也很關注,但是我們還是正常推進銷售節奏。消費者到店從購車到提車全流程透明,消費者的購車體驗好不好是我們最關心的地方。我們也不會急于在多少天之內賣多少車,車企對于一款車全年的生產和銷售量大體上都是提前規劃好的。”
他山之石:“現象級”產品都是如何成就的?
訂單海報的刺激以及流量的加持,讓小米YU7被一些聲音稱為“現象級”產品。不過,按照前面推導的小米YU7銷量,極端理想狀態下是一款月銷三萬輛的產品。
在家轎盛行的年代,軒逸、朗逸、英朗、卡羅拉等都是月銷三萬輛俱樂部的常客,朗逸和軒逸都邁上過年銷50萬輛的臺階。作為中國自主SUV的扛把子,長城哈弗最瘋狂的時候一年賣出58萬臺。要想達到這樣的成績,從接單、生產、交付一定是一套絲滑高效的配合。
記者咨詢北京多家4S店資深銷售,均反饋再熱銷的車,消費者一般等待1-2個月已經是極限,而且傳統汽車銷售4S店遍布全國各地,訂單也都是分散開了,廠家也會根據訂單情況進行管理,不會出現數月分不到車的情況。一家合資車企負責的計劃員告訴記者,自己所在的公司新產品上市前會做預估銷量目標,如果車型大爆要將產能提高,需要進行產能核查,也就是供應鏈的所有零部件都能配合上,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
在一些券商機構進行小米YU7訂單跟蹤的行研內容中,已經出現了退單量超過7萬輛的信息。主要原因包括交付周期過長、部分用戶沖動下單后理性回撤、以及部分地區黃牛集中退單。在媒體的公開報道中,有希望退訂的維權消費者認為,小米汽車應該根據自己的產能上限來設置以后收訂單的上限。
在近20年中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加價購車、交付難,許多推出過熱銷車的車企都經歷過,“饑餓營銷”也是老詞了。消費者最終會用腳投票,選出適合自己的產品。企業要打造“現象級”產品,靠得不是情緒,而是實打實把產品交付到消費者的手中。

關注精彩內容